简要描述:制霉菌素(Nystatin)属于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,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物质(特别是麦角甾醇)特异性结合来实现。这种结合会导致真菌细胞膜形成跨膜离子通道,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,引起细胞内重要物质泄漏和电解质平衡失调,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死亡。这种作用机制与哺乳动物细胞的相容性较高,因为哺乳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而非麦角甾醇,因此制霉菌素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相对较低。
货号 | 规格 | 价格 |
---|
品牌 | EanGul/研谷 | 货号 | D4015D |
---|---|---|---|
规格 | 1g | 价格 | 520 |
供货周期 | 现货 | 说明书 | 点击下载 |
制霉菌素(Nystatin)属于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,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物质(特别是麦角甾醇)特异性结合来实现。这种结合会导致真菌细胞膜形成跨膜离子通道,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,引起细胞内重要物质泄漏和电解质平衡失调,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死亡。这种作用机制与哺乳动物细胞的相容性较高,因为哺乳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而非麦角甾醇,因此制霉菌素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相对较低。
制霉菌素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,对多种常见污染真菌表现出强效抑制作用:
- 酵母菌:对念珠菌属(Candida spp.)抗菌活性尤为显著,包括白色念珠菌等常见污染菌。
- 霉菌:有效对抗曲霉菌(Aspergillus)、毛霉菌(Mucor)等丝状真菌。
- 其他真菌:对小孢子菌、荚膜组织胞浆菌、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等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CAS 1400-61-9
中文名称
制霉菌素
英文名称 Nystatin
别名 制霉菌素;Nystavescent;Fungicidin;Stamycin
分子式 C47H75NO17
分子量 926.09
溶解性
Soluble in DMSO ≥10mg/mL;Soluble in Ethanol <1mg/mL
纯度
≥98%
外观(性状)
Yellow to yellowish brown Solid
储存条件
Powder:-20℃,2 years;Insolvent(母液):-20℃,6 months;-80℃,1 year
制霉菌素的抗菌谱及敏感性
| 微生物类型 | 代表性病原体 | 敏感性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
| 酵母菌 | 念珠菌属、新型隐球菌 | 高度敏感 |
| 丝状真菌 | 曲霉菌、毛霉菌 | 中度至高度敏感 |
| 皮肤癣菌 | 毛癣菌属、小孢子菌属 | 中度敏感 |
| 细菌 | 各类革兰氏阳性/阴性菌 | 不敏感 |
| 支原体 | 各类支原体 | 不敏感 |
制霉菌素在细胞培养中的使用浓度需根据细胞类型、培养目的和污染风险进行优化调整。以下为不同应用场景的推荐浓度范围:
常规预防浓度
- 哺乳动物细胞:25-50 μg/mL(约25-50 U/mL)
- 植物细胞:0.5-1 mg/L(鹿茸草悬浮培养体系)
- 人卵母细胞培养:25 μg/mL(与其他抗生素联用)
污染处理浓度
- 急性污染处理:50-100 μg/mL,短期使用(48-72小时)
表:不同细胞培养体系中制霉菌素的推荐使用浓度
| 培养体系 | 预防性浓度 | 治疗性浓度 | 应用特点 |
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
| 哺乳动物细胞 | 25-50 μg/mL | 50-100 μg/mL | 常与青霉素-链霉素组成“三抗” |
| 植物细胞 | 0.5-1 mg/L | 1-2 mg/L | 直接添加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|
| 生殖细胞培养 | 25 μg/mL | 未推荐 | 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|
| 昆虫细胞 | 20-50 μg/mL | 50-100 μg/mL | 对酵母污染特别有效 |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实验室和细胞类型可能存在浓度差异,建议初次使用时进行浓度梯度测试,评估细胞耐受性。特别是对于敏感细胞类型(如干细胞、原代细胞),应从低浓度开始,避免细胞毒性影响。
配制与保存方法
1 溶液配制步骤
制霉菌素的水溶性极低(H₂O: insoluble),需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溶解。标准配制流程如下:
1. 准备工作:对所有使用器具进行高温除内毒素处理,工作台面彻底消毒
2. 称量: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取制霉菌素粉末(如0.100 g)
3. 溶解:加入适量有机溶剂溶解,推荐选择:
- DMSO:最佳溶剂,可配成50 mg/mL母液(如0.100 g粉末+2 mL DMSO)
- 无水乙醇:可配成10 mg/mL母液(如0.100 g粉末+10 mL乙醇)
- 其他可选溶剂:甲醇(11.2 mg/mL)、乙二醇(8.75 mg/mL)等
4. 除菌处理:使用0.2 μm滤膜过滤溶液至无菌容器
5. 分装:分装至1.5 mL避光EP管(避免使用螺旋盖管子,密封性差)
6. 保存:-20℃避光保存
2 保存条件与稳定性
制霉菌素溶液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,需严格遵守以下保存条件:
- 长期保存:-20℃避光(可稳定6-12个月),推荐分装为小规格(如500 μL/管),避免反复冻融
- 工作液稳定性:
- 培养基中的工作液:37℃下可稳定保存约72小时
- 水悬液:制备后活性迅速下降,热、光和氧气加速分解
- 特殊条件:pH 7水悬液100℃加热10分钟仍可保持稳定
值得注意的是,不建议对制霉菌素溶液进行高压灭菌或无菌过滤,这些操作会导致药物活性显著降低。对于不便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,可采用水悬液形式(如50 mg/mL水悬液),但需注意其稳定性较差,应现配现用。
使用注意事项
细胞毒性考量
尽管制霉菌素相对安全,但仍存在一定细胞毒性风险:
- 浓度依赖性:超过100 μg/mL可能影响哺乳动物细胞活力,尤其是原代细胞和敏感细胞系
- 接触时间:治疗污染时高浓度暴露不超过72小时
- 细胞功能影响:可能改变细胞膜特性,干扰脂筏功能,影响信号传导研究
使用前应通过剂量效应实验评估目标细胞的耐受性,特别是对于长期培养项目。建议进行以下测试:
- 细胞增殖曲线分析
- 细胞活力检测(如台盼蓝排斥试验)
- 细胞功能评估(如贴壁能力、分化潜能等)
5.2 稳定性与兼容性
制霉菌素在应用中存在多种稳定性限制:
- 光敏感性:操作和保存过程需避光,培养瓶避免直射光照射
- 温度敏感性:4℃以上活性逐渐丧失,避免长时间置于室温
- pH依赖性:在中等碱性介质中相对稳定,酸性条件下易降解
- 氧化敏感性:溶液中易氧化失活,推荐添加抗氧化剂(如0.1%抗坏血酸)
与培养基成分的兼容性:
- 与血清组分无显著相互作用
- 与常见维生素和氨基酸兼容
- 避免与强氧化剂或还原剂直接混合
由于实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,以上说明仅供参考,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。
在细胞培养中的具体应用
预防性应用
在细胞培养中,制霉菌素主要作为预防性抗真菌剂添加到培养基中,尤其适用于长期培养或高污染风险的实验操作。当实验室环境真菌污染风险较高,或进行某些特别容易受真菌污染的细胞操作时(如原代细胞分离、组织块培养等),添加制霉菌素可显著降低污染发生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细胞培养理念强调抗生素的谨慎使用。理想条件下,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常规培养中使用抗生素。但在以下高风险情况下,推荐使用含制霉菌素的预防方案:
- 原代细胞分离:组织样本可能携带内源性真菌
- 长期培养(超过72小时):增加污染机会
- 悬浮培养系统:搅拌或通气操作增加污染风险
- 特殊细胞类型:如植物细胞培养、昆虫细胞培养等真菌易感体系
污染控制
当细胞培养已发生可见真菌污染时,制霉菌素可作为重要的“抢救”手段。典型真菌污染表现为培养液浑浊,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或酵母样细胞。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:
1. 立即移除污染培养液
2. 用PBS或生理盐水轻柔清洗细胞层
3. 更换含高浓度制霉菌素(25-50μg/mL)的新鲜培养基
4. 每24-48小时更换一次培养基,直至污染迹象完全消失
但需注意的是,严重污染时抢救成功率有限,且抗生素处理可能影响细胞生理状态,因此关键细胞株应优先考虑冻存备份而非污染后处理。
特殊应用场景
除常规抗真菌应用外,研究显示制霉菌素还具有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。在特定实验体系中,如表达TLR2的THP1细胞,制霉菌素可诱导炎性细胞因子(如IL-1、IL-8和肿瘤坏死因子α)的分泌。这一特性使其不仅作为抗生素,还可能作为免疫调节工具应用于特定研究领域。
此外,在植物细胞培养中,制霉菌素也被纳入基础培养基配方。例如在鹿茸草(Monochasma sheareri)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中,添加1mg/L制霉菌素有效控制了真菌污染,同时不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细胞增殖。